• 书院新闻

守护孩子的好奇心
——记6月汉开读本“学生说”“家长说”“老师说”有感


在此次读本的“学生说”“家长说”里,我读到的最多的字眼就是“好奇”和“兴趣”,无论家长、老师,还是学生个体,我们每个人都认同好奇心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成长的意义,正如学生和家长在读本里写道的那样:

我认为此次读本所传达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好奇心”。欣赏世界,追逐个性不能离开发现美,而一切这些的源头就是有一颗好奇的心。

——初二10孙大圣

只有真正保持对某事物有一定的好奇,才能进行深一层的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摆脱学习的压力。

——初二8班肖楚语

通过这次读本的阅读,我希望今后能够和你一起体验生活的细微处的奇妙,保持我们的好奇心,带着我们的好奇心去思考、去学习、去探索,就如我们一起读的《大学》里说的一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初一5家长

这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总有未知的领域等待人们的探索。所以,时刻保持好奇心,用原始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你会有许多意外的发现。

——初一4束聆悦

通过第一篇文章,我更加确定了所有的伟大成就都是靠自己,外界逼迫是没用的。就像我曾经问过多为成绩拔尖的同学,他们都说家长没有很在乎自己的成绩,只是自己很在乎。而那些成绩一般般的却反之。要自己学会觉醒,对万物有思考。我很佩服他的家长对他的教育,能让他学会思考,对世间万物有好奇心,想必一定是很开明的教育吧。

——初二9刘心诺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成人的世界,我们有时候会听到“这有什么”,“旅行有什么意思,哪哪还不都一样”,似乎是为了显示见多识广而闭塞视听,再新鲜的东西摆在他眼前,也不屑一顾,好奇心渐渐没了踪影。

那孩子的世界呢?对孩子来说,好奇心出自天性,他们通过模仿和尝试,扩大对世界的认知。有意思的是,在学校里经常听到老师和家长常抱怨到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没有学习动机,毫无内在动力。内在动力是好奇心的好朋友,所谓内在动力是指个体的行为来源于个体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以,究竟是什么破坏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内在动力呢?我们又该如何守护孩子的好奇心呢?

好奇心究竟是什么?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好奇心。

好奇心与生俱来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生物还处于细胞进化阶段,最开始生物是随便选择养料的,这时候就会很容易死掉。逐渐的,生物体就会产生一种探究周边物质环境的能力,生物体必须探究周围的环境和各种属性,才能使自己持续的获取养料和生存下去。因此,好奇心是进化的产物,与生俱来。

著名心理学家Deci, Ryan等人所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也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有寻求新事物、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倾向。因此,守护孩子好奇心的第一步是看见他们愿意不断探索的心,有时候他们看起来停滞不前,只是如后文所说的,他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成长受到了阻碍。

外在的物质奖励会破坏内在动机

虽然好奇心与生俱来,但它具有脆弱性的,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聪明老头与捣蛋小孩”的故事:

从前有个老头儿,安静的居住在一个院落里,可总有一群附近的小孩来骚扰他。他们恶作剧的往老头儿的院子里扔石头,惹得老头儿发怒,然后一窝蜂的跑掉,第二天再来扔石头,乐此不疲。

过了很久,老头觉得再凶巴巴的发火也是没用,就另想了一个办法。有天一阵石子雨后,老头儿和颜悦色的出现在孩子们面前,说:“欢迎你们来玩,从今天起我会给每个扔石头的孩子10块钱。”小孩们一听都高兴极了:“干坏事还给钱?真是太好了!”第二天小孩们来到老头家又是一顿扔,然后每人又得到10块钱。第四天就不一样了,孩子们扔完石头后每人只得到5块钱。又过了两天更少了,老头儿只给每个孩子2块钱,孩子们对待遇的降低都不满意,石子也不好好扔了。接下来老头儿更过分了,连屋都不出,一分钱不给。孩子们这叫气:我们这辛辛苦苦的扔石头,他还不给钱,不给他扔了!——困扰老头儿已久的问题就此解除。

小孩捣蛋是很单纯的内在动机,他们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老头巧妙的运用了内在动机到外在动机的转化。

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也就是活动成功了,本身就是对个人最好的奖励。老人以给给钱的方式就使动机发生了改变,使动机被转化为外在动机,替代了内在动机。之后再将外在动机消除,使得小孩没了动机,不愿意再做。这个故事是否似曾相识呢?

因此,内在动机是脆弱的,过多的外在奖励尤其是物质奖励会破坏个体的内在动机,它需要我们的守护。

如何守护孩子的好奇心呢?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与生俱来有自我探索和学习的倾向,然而积极健康成长倾向的实现,不会凭空产生,需要内在动力(养分),这一内在动力来自个体与生俱来的基本心理需要。

研究发现,当我们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也会遭到破坏。那么,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指什么呢?针对这3种需要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1、胜任的需要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在这件事情中感觉自己是有能力的,当完成它的时候是有成就感的,就是一种“我行”、“我可以”、“我对环境有影响力”的感觉。与大家分享两个故事:

看完跳得一手“烂舞蹈”却成就非凡自信力后,发现我其实也有着同样的感触。

我曾经是个学渣,对学习这个东西一直有着恐惧感。但自从初二学习一门新的物理学后,我便下定决心学号一门。物理的第一次考试我就考到了中等偏上,于是我就充满自信,潜心学习,直到期末考到了全班第二。

在5月的科学节,我们齐心协力做出的产品深受老师们的夸赞。

——初三9班的学子

这是一个关于“胜任需要”是否满足的典型故事,当孩子觉得在这件事上我可以的时候,我对环境有影响力的时候,原来对学习的恐惧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信”,是“潜心学习”,成绩也逐渐越来越好。

那么,当孩子的“胜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又会有怎样的体验和状态呢?和大家分享一个厌学孩子的故事:

与很多厌学的孩子一样,他不想来上学,而我很好奇的是上课给他带来了什么,他有怎样的感受。他跟我说“在课上听了也听不懂,就像关禁闭一样,就是在浪费时间。”,“关禁闭”这三个字深深地打在了我的心上,是有些痛的,想象关禁闭的感觉,多么痛苦。当我们共同找到了他鲜有的两次在课堂上感觉不错,有成就感感的经历时,他再去看现在的学习困难,他说感觉自己还是有希望的。

在这个故事中,我想在我们找到了曾经的闪光时刻时,他的胜任需要在那一刻是被重新满足的。当我们的胜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不想上学,而且很痛苦。如果内在动机是一台发动机,那么胜任需要就像是燃料,当孩子感到自己在这件事上没有能力时,那么发动机自然也会熄火。

2、关系的需要

“关系”这个词似乎是我们最熟悉又最陌生的词,简单来说关系需要是指孩子感到来自环境周围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并体验到一种归属感。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我们最熟悉的词,有时候又让很多家长最困惑,比如有的家长会说“我还要怎么对他好,他要什么,我给什么”,再比如“你看我们已经对你这么好了,天天来接你,你妈都为你辞职了,你怎么还不好好学习”。所以,究竟怎样的关系是好的关系,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被支持呢?

首先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关系,这里只是想借大家的读本来分享一些关于理解、关于表达的东西。我想给大家先分享一段“家长说”和“老师说”。

我们作为家长,也是从小孩子长大的,了解青少年时期,迫切希望得到肯定,得到大家赞美,认同的心情。只是,我们要知道,人生是一场无法重新来过的修行,往往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听了太多太多。孩子,妈妈希望你放下心里的包袱,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梦想,快快乐乐的每一天。

——初二8班家长

“再见了妈妈,今晚我就要远航,别为我担心,我有快乐和智慧的桨”。你说的很对,父母总是希望护着儿女,因为他们经历过,所以希望儿女少走所谓的“弯路”,但那总归是出自于对儿女的爱,即使那爱是束缚,也永远不要对爱意心生怨怼。我们终归会强大,而与父母的联结是一生的,所以要学会温柔,耐心地与陪伴自己大半生的人交流吧。

——初二10班导师徐轶

这两段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高度共情了孩子,何谓共情呢?

我理解的共情首先是设身处地去体会对方的感受,试图去理解对方(真正的理解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有的时候你根本无法理解),它不是一句“我理解你”那么简单,它的本质是一种连接,即使你无法真的感同身受,但你会告诉他你在试图去感受他,你知道他的不容易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彼此间是平等的,而不是像我上面举的例子那样高高在上,带着丝丝的指责,共情是一种平等的、情感的连接。

其次,它不等同于放纵、纵容,大家看我分享的这两段话,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个“但是”,高度的共情是既能够跳进去,也能站出来,指清一个方向。

分享一段Brené Brown关于共情的一段演讲制作的动画视频:

3、自主的需要

自主是指个体体验到自主性(如,个人意志、发表看法)。进入青春期,随着自我意识的第二次觉醒,自主的需要更为强烈。下面这一段“学生说”就是一个自主需要的表达。

父母总是说着“盼你这一生,少些艰辛,多点幸福”,因为你们经历过这艰苦的路,被伤害。有些苦该吃的也要吃,不掉羽毛,不被中伤和折损是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从来不对任何人温柔。强大的力量都是用自己的血来交换的,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闯才是正确的选择吧。

——初二10陈姝逸

在这段话中,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到这个孩子想要独自去闯荡和经历的愿望,这就是一种自主的需要。自主不等于放纵、不管,我理解的自主是允许孩子的“独立空间”,他作为一个个体独立存在,你可以允许他的表达,允许探讨,而不是处在完全被控制的状态。

作为父母,有时我们常常担心孩子,是不是这做不好,那做不好,处在一种焦虑状态,一不小心,这也想念叨,那也想帮他做,最后孩子回你一句“烦死了”。当我们开始控制的时候,小马达就开始转移到了我们自己身上,孩子陷入了一种外控的状态,从而丧失自身的积极主动性。

守护孩子的好奇心,从看见他们的好奇心和需要开始吧。

撰稿人 南京汉开书院 顾倩、黄玲芝老师  
2019年6月21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