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少年
——第14周贺红老师国旗下发言
奔跑吧,少年
南京汉开书院 贺红老师
各位同仁、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与大家说说体育运动那些事。
近日的雾霾天气,是否让很多同学有点憋闷呢?很久没有出去撒欢奔跑了。我们学校很多同学爱上了跑步,三天不跑就浑身难受。但也有不少同学依然畏惧跑步,他们可能因为畏惧运动后身上的疲劳酸痛,讨厌冬天内衣湿了凉凉的感觉,也或许还有不少学生觉得学习的时间都不够用了,哪有时间锻炼啊。畏惧跑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运动习惯,意志品质没有强化形成,对运动与学习的关系片面认识,导致理解的误区。今天跟大家讲一些关于运动的故事。
村上春树,这个名字我想大家听起来并不陌生吧,他是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33岁开始坚持跑步,几乎每天都坚持10公里慢跑,每年至少跑一次马拉松。他写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里详细的记载了他选择跑步的心路历程,他说:“跑步是我日常生活的一个支柱,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乐”。但是跑42.195公里,可以说这个过程是一种煎熬,可他为何感到快乐呢?他引用了另一位马拉松运动员的一句箴言“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假如说跑者突然觉得“啊呀,好累人啊,我不行了” ,这个“好累人”就是无法避免的痛楚事实,然而,是不是真的不行?如果你能选择这个磨难并征服他,那就是马拉松带给人最重要的东西。
我们再来看看“无体育,不清华”的故事。前一段时间,世界大学QS排名出炉,清华大学位居世界第25位,领跑中国高校。清华官方微信随后发了一条消息《QS排名第25竟然是一所百年体校》。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清华的体育传统和氛围,或许很多人难以想象。早在100多年前,清华就成立了体育部,提出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理念,现在又把“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可以说,在清华,不爱体育的人才是“另类”。
现在的清华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一个名字:施一公。这位现任西湖大学校长,曾经是清华园里的世界顶级科学家,不仅学术卓越、平易近人,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风一样的男神”,因为他“跑的真的很快”。
施一公老师在学生阶段身体条件并不好,自己发愤图强,凭借坚强的意志力从校运会3000米的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成为清华校体育队的一员。他在很多场合强调过体育的重要性,坦言在他的生活中,只有一件事是学术之余他必须要做的,那就是体育锻炼。他说每天都要跑3000米,只有运动才能让他更加有动力去搞实验,论学术。的确,做实验不是只有专业知识就可以做好的,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无法坚持到最后的。
清华园用它的百年体育史告诉我们:体育并不会影响学习,只会更好地教育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最后再说说我们身边的故事。大家经常看到院长与老师们在工作之余打球吧,也有不少学生和院长打过球,院长也有跑步的习惯,只是大家没有看到而已。对人生越有规划、自律性越强的人,往往越能坚持运动。大家是否发现,我们身边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大都是体育课参与最认真的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最积极的学生。他们的身体越来越好,成绩也越来越好。这次期中考试,初三年级摘得全区桂冠的王可馨同学是我校一位看似娇弱的“风一样”的女生,但,她可是全班最能跑的,和初二年级的芮钦程同学一样擅长长跑。他们都是选择了这种磨砺自己的方式,并去征服它。
北大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伟大政治家毛泽东也在1917年发表的文章有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辩证关系是,想要让人们精神变得文明,应该先使他们的身体更强健。
汉开学子的形象之一“不睡懒觉,能长跑”,强调了身体的强健,高度的自律能力和意识。即将到来的汉开五项和冬季运动会,你准备好了吗?初中学生人人跑3000米,你心理已经接受这个挑战了吗!你的身体有做好锻炼准备没有!你选择接受这个磨砺没有!
奔跑吧,少年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在赛场上激昂豪情,让自己的少年时光,燃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