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自我超越
——对《深圳中学2014级课程建设与综合素养评价方案》的述评
深圳中学 深圳科学高中校长 王占宝
20140422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每一所学校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传播知识的场所,这是它唯一的职责,不能随意更改,而是要扶植、爱护和让其成长壮大。——【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未来是那些跨领域人才、创意型人才、故事型人才的天下。——【美】丹尼尔·平克(趋势专家、著名畅销书作家)《全新思维》
深圳中学致力于培养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人:他们能自主发现和实现个人的潜能,成为他们最好的自己;而且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尊重自然,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造福世界,并且乐在其中。——《深圳中学学生特质》
深中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种经历与努力、活力与实力相统一的,既精彩又充实的高中生活,华而又实的人生经历。——《深圳中学教育文化》
《深圳中学2014级课程建设与综合素养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以后,社会反响热烈,我们明显感觉到社会对理想的高中教育的急切期待,对有价值可操作的改革的宽容与支持,但是也有相当多的自我解读。今天,我从校长的角度,对方案再做一些说明,便于展开真实的讨论,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方案的核心价值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
“充分发展”,有三个维度,即: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卓越发展。人的高质量的个性化发展一直是我国高中教育的短板,而这恰恰应该是高中阶段教育的独特价值。我们常常感叹,中国人多才少,英才更少,除了高等教育不争气以外,中学阶段的教育发育不良也难辞其咎。我们应该重视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但是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可能导致全面平庸;基础过宽过高,可能导致学生身心的疲惫与个性的消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上的个性,主要是在某些领域、某个学科形成志趣,并有深度学习的愿望和相应的行动。高中学生的学习素养,我把它称为“深中”模式——适中的宽度,必要的深度,这需要在以任务(或主题)驱动的研究性教和学的活动中得以强化和内化。目前的高中教学总体上对学生高质量的个性化发展是普遍忽视的,特别是远离学科前沿,远离真实生活,远离学科思维,远离学科审美,大量充斥着陈旧知识的反复操练。
“每一个”,“学生”是具体的,是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但是事实上,“沉默的大多数”常常得不到及时有力的关注和帮助,在“选课制”下更可能加剧这种盲区的扩大,形成热闹的“放羊”,“一将功成万骨枯”。究其原因,既有制度设计的不足,也有条件的不够。但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改变这种现状提供了可能,同时导师加班主任制也能弥补系统的缺陷。
“促进”,这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思想和策略。学校在教育中是一个“促进者”,学生是成长主体。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自己的优势,进而产生自己的需要,在“自主”中发展起自己的个性,学校和家长的“代替”就会褫夺他们成长的权利。学校应该创造丰富的机会与宽广的平台、并且以制度来保证公平与自由,实现“促进”。
促进学生充分发展,需要赋予学生学习的真正自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领导力。学校应该赋予学生参与制定学校规则,自主发起课程,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的权利,将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世界公民。
二、方案是基于当下环境变化与未来发展趋势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 中国政治的文明化,呼唤学校教育的民主化改造。
- 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与逻辑结构已基本明确。
- 当下就业现状与人才培养中的普遍问题。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受过大学教育程度的青年劳动者失业率攀升到16.4%,远远超出平均水平;在世界级的企业与机构,就业情况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想见。
- 学生选报国际知名高校的趋势,国际知名高校录取学生的标准,中外合作高校录取学生的标准,中国大学招生与录取的应对和可能的改进。
- 全球化的浪潮,将会对学生的高等教育和未来生活的影响。
- 全球化的浪潮,将会对学生的高等教育和未来生活的影响。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不生活在未来,明天就将生活在过去。在正确的时间到来之前,准备好做正确的事情。
因此,高中教育改革已不是博人眼球的新招,而是不得不走的新路。正如南都的记者在他的专栏里所说的,到了“可以改,也应该改”的时候了。
三、方案的优化与超越
1、以激发学生自我需要为前提,以培养“深中学生特质”为旨归
传统的中学教育基本上是“给我”的教育,不是“我要”的教育,家长和老师早就准备好了如山一样的“好”东西硬塞给孩子,以自己的经验去代替孩子的思考,因此很少倾听孩子的声音,很少专注观察孩子的需要,也不注意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自己的潜能、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优势,孩子们也很少思考“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要去,我大概何时到达,我现在在干什么?”之类的问题。这种“目中无人”(只有考试分数)、目中无“人的真实需要”的教育,累积下来,孩子要么成为没有自己独立思想、头脑成了社会流行的“跑马场”的人(以至于美国人曾说中国清华北大的学生大多数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他们不是真正了解、真切需要某个专业,而是因为考分高,上了清华北大脸上有光);要么以为情绪就是个性,成了任性和缺乏教养的“独立”的人。
需要,是在多元、丰富、优质、公正、自由的选择性环境下逐步被唤醒、逐步萌发的,因此,专业的指导、导师的帮助、可选择的课程、丰富的社团、民主的文化、优秀学生的分享、制度与技术保障就显得非常必要。开始不要过于追求是否“有用”,雏鹰如果过于追求试飞时的美丽有力,后果不知会怎样。要允许试错甚至失败,有价值的失败、必须要经历的失败,来得早一些,反而是好事情。
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让孩子满足于基本的需要,还要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的高期望,让他们经历高峰体验,成为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方案中设计了国际前沿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同时在选择课程、导师、学习进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对学生开放,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超越自我中,产生高级需要。
学生将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难度、进度、方式等等,这体现了本次方案的设计理念:学生按需选学,学校按需施教,高校按需选材。
传统的因材施教,在高中阶段有必要回答几个问题:谁是“材”,是何种“材”?施何种“教”,由谁施“教”?这些问题谁来回答,完全是老师吗?时代已跨越了近两千五百年,如此举步不前恐怕连孔子本人也会失笑。
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有自己对学生的独特期待,《深圳中学学生特质》是深中学生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的集中体现,正是深中对学生的独特期待。我们希望深中未来的招生计划中有更多的自主招生比例,通过双向选择来选择认同深中学生特质的学生,让深中对学生的期待更大程度地彰显其价值。
2、把支持学生优质的学习作为核心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对“教育”的定义是:导致学习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的交流活动。强调“教育”是一种导致学习的活动。
不研究学生学习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不研究如何让学生更有价值地学习、更自由地学习、更高效地学习的学校不能算是好学校。
《方案》是围绕让深中学子“更有价值地学习、更自由地学习、更高效地学习”的学习理念而展开的。
更加有价值地学习。
学习基于自我的真实的需要,选择与他的人生规划紧密相关。
更加自由地学习。
学什么:按需选学——会了的就不用学,感兴趣的可多学,研究性的深度学,而且还赋予学生自主发起课程的权利。
怎样学:正常修习之外,自学、先修、免修、免听,扩大了学分获得的途径,校外学习、网络学习、国际学习,经历与能力可以换算学分。
何时学:学习进程可以选择,尝试弹性学制。
更加高效地学习。
灵活、动态的课程管理与实施方式,研究性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导师制度,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案,智能化的工具和技术,可以使学习更加高效优质。
3、以全球为校园,丰富学校教育资源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伟大的生命体,他们的需要是多元而丰富的,仅靠学校自身是难以满足的。而传统的学校是围墙里孤独的存在,甚至学校之间也是老死不相往来。深中的方案的实施,需要把世界引入深中,积极主动地使用社会和国际的教育资源。
深中文凭课程客座教师
深中文凭课程客座教师
深中八大创新体验中心
社会学习、网络学习、国际学习
参与国际高端学术活动
先锋中学生国际圆桌会议
开放性的主题课程
赋予学生自主发起课程的权利(优秀的学生群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可以申请开设课程(这是更高级的学习与互动)
……
4、“让成长看得见”的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学校评价,考试成绩是刚性的,考试成绩又常常是终结性的,学生成长的过程往往成了盲区和空白。深中新的方案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体现出全面性、连续性、即时性、科学性和发展性。让成长看得见,让成长引领成功。
互联网思维与数据分析技术、智能化工具,让设想能落地。
移动互联网,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及其评估提供了平台。
5、系统的制度建设与条件保障
一个组织的完善、一个企业的成功、一个任务的完成,都必须要相应的制度建设与条件保障,这比“人”更稳定。
此次的方案是一个相对系统而完善的方案,它包括课程设置、实施与学分管理办法,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案,信息化平台的设计与维护等方面。从课程与评价两方面,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全面而深入地研判。
“走课制”是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挖掘学生潜能、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但它也很有可能顾此失彼,比如老师难以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交流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意识等等。深中此次改革采取班主任与导师相结合的管理办法,运用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手机上的学校”,这些举措可以避免“走课制”造成的新问题。
为解决学生生涯规划困难的问题,深中计划在高一上学期采用传统的行政班上课方式,并安排专门的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生涯规划,发现自我潜能,并能设计目标、任务与路径,但也提供学生尝试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每学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有所调整,导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规划给予及时的建议和指导。
在评价方面,深中此次改革完全避免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武断,让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学生的档案中既有学业报告,又有学生成长记录,他的人生规划、成长经历、师友印象及代表作品都是对其进行评价和描述的有效参照。在申请国外大学的时候,学业报告与成长记录就成了最有说服力的“报告单”——志趣,经历,学业,能力,作品等。
四、需要辨析的几个问题
1、关于教改中的“走课制”
“深中恢复走课制”,“深中升级走课制”,是有些媒体报道方案使用的标题,近些年来,社会乃至一些学者把“走课制”奉为教育的圣经,甚至将其视为唯一的、最高的标准而乐此不疲,可能陷入了“走课制”的迷思,甚或为了“走课”而走课了,这可能需要对西方的“走课制”和中国的班级授课制做有效的比较研究(限于篇幅此论题不展开讨论)。
我们对中国的班级授课制、行政班级制、班主任制需要做真实的研究,包括它的机制,它的优势,它的不足和可能的改进,它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价值等等。
深中当年的“选课——走课”制没有失败,只是在2010年广东省放弃“3+X+大综合”高考方案而改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后,学校为应对新的高考政策而调整了“选课——走课”的范围,强化了统一的高考及会考科目的班级授课形式——至今,深圳中学的体育、艺术、技术、综合实践等领域课程以及“深中文凭课程”仍实行“选课——走课”形式。
“走课”,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深中未来教学组织形式,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行政班,大行政班,需要的,还要“行”;该走课,大胆地往前“走”。汲取二者之长,实行班主任+导师制;行政班级从高一到高三基本不变,就好像走遍天涯海角,心中永远亮着家中的灯光;上课,按需选择,在自我实现中,体验生命的丰富与生活的多彩。
而且,走课也不仅仅是走动上课,而是选择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未来的深圳中学泥岗校区每个学科都有学科研修中心,每个学科研修中心又与资源中心(主建筑)相连。
高中教育的改革,应该走到太平洋的中间,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又与时俱进向世界学习。“香蕉人”也可能是边缘人,完全抛弃了民族文化传统与自身优势的民族,既是对先人的不敬,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又是对他人的轻佻,这不是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态度。
建国以来培养的劳动者的素质,上海在OECD主持的PISA评估中的卓越表现,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率领的代表团对中国教育的研究及其表现出的震撼,中国的60位中小学数学老师应邀到英国为同行展示他们的教学方法……这些可以作为观察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窗口。我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改革,而是建议不要再瞎折腾,不要把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现在的一些教改精英们的西化、推倒重来的强势思维方式是我们应该警觉的。一个抛弃先人的智慧而照搬他人形式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对民族的未来也许是灾难性的。我们不应该自傲,但也不应该自虐;我们需要基于尊重教育规律基础上的理性与平等,这样才能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我很担心,在“走为上”成为官方意志和教育改革风向标的时候,幅员广阔、发展参差不齐的中国,动辄几千学生的高中学校将会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永不过时。在当下,“慢生活”、“理性稳健的改革”似乎更应该倡导。
中国的高中教育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应该向世界奉献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案例,中国的实验,中国的学术价值。如果我们只是把他们近百年前甚至更早时间实行的“走课制”(这与他们学校的在校生数和学生学习基础的落差是有关的)当作教育改革的兴奋点,就如同我们把刀叉取代筷子当作餐饮改革的兴奋点一样,不知道世界和历史将会如何看待21世纪20年代的我们。
所以,深中的2014级课程与评价方案,我们努力追求理性的、平等的、有价值的思维,兼收并蓄,和而不流,自成一品。
2、关于教改中的老师
影响中小学学生教育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盖茨基金会在美国10个州的一些城市做了广泛调研,结论是:教师。盖茨基金会的报告说,最能影响学生水平的因素,不是学校的系统,不是班级的大小,不是课外辅助的活动,而是高素质、高效能的教师。
好老师,就是好教育;有素质教育思维的老师,就是素质教育;有教育理想的老师,就有理想的教育。孔子的课堂,没提“素质教育”,可是“点,尔何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真是让人欣欣然而神往之!
我也多次表达这样的观点:一个老师应该自信地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某某学科”。
当然,一个学校的老师如同一个塘里的鱼,“塘”的影响还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建立以激发热情、尊重专业、贡献导向的现代组织文化就显得特别重要。深圳中学最近几年在建设学术性高中的组织、机制、文化、队伍、环境中做了大量铺垫性的工作,目的就是提前把“塘”优化好。
深中的方案,不是为了执行任务,而是追求自我超越;不是校长一个人的独舞,而是学校老师、社会呼之欲出的期待;不是一个头脑发热的口号,而是系统的设计;不是短时间拼凑的应景之作,而是经过多年思考与探索的成果。
3、关于教改中的风险
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会成为实验的“小白鼠”,心情可以理解,这也是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审慎的原因。深中的改革当然也有在国际上“先行一步”的地方,但总体上说这是一个比较认真的方案,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局部的先行试点,研究过国际公认的高质量的文凭课程和非文凭课程,也基本把握国家高考改革的结构与趋势。惊艳的改革,有惊也有大险;审慎的改革,有惊但无大险。
家庭教育也需要“升级”,从小学——初中——高中, 家长也需要与时俱进,抱持一个开放的、面向未来的态度,你不能期待在阳台上长出大树,不能期待在熊猫基地培养出奔驰飘逸的骏马。
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就将会成为怎样的人。
曾经看过一幅漫画,题目是“他从来没有跌过跟头”,画中一个长满胡须的老人睡在摇篮里,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我们说无大险,不是说无困难,但是,你要往前走,就得离开现在停留的位置。正因为有难度,所以才会有高度,才值得深中人去突破。
学生的学业质量,是学习者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意识和能力的体现,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的体现。我们将会谦恭地践行“深圳中学=充分发展”的郑重承诺,否则学校就会倒在改革的路上。
五、我们的期待
1、期待各教育主体的协同努力
高中教育问题多多,但是改革起来又困难重重,面对庞大的系统和根深蒂固的习惯,难以下手,下手又投鼠忌器,吃力不讨好是明摆着的,但是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的时候,面对历史的时候,面对那些现在和未来越来越多的用脚投票的家长和学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勇敢地向前跨出一步。
这第一步,当然学校要主动,但是目前学校在社会环境中还是弱势群体,需要参与教育的所有主体,家长、学生、专家学者、社区、政府——特别是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只有所有的教育主体协同努力,劲往一处使,教改的航船才能真正启航。对待教育的真实态度,可以观察到一个城市的素养和未来。
2、期待专业的批评与指导
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中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深中的方案,肯定需要持续的完善,我们期待专业的批评与指导。
为了高中教育的未来,我们一起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