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公益,是传递爱与尊重
我们终于等来了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公布了最新录取标准的报告,主题是“让关爱他人之心在年轻人心中普及”,这个报告显示了在未来美国大学招生录取中,会逐渐把重心由个人成就转向对他人和公众利益的关注,这是对美国教育趋势的扭转,也是对未来世界教育的导向。
长久以来,名校带来的影响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南方周末》曾经发表过一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文中对于名校毕业生表现出的越来越深的功利性和越来越弱的社会责任感深表担忧。我们曾经认为,名校意味着更高的平台、更广的知识面、更多的人脉资源,但现实是,名校在很多时候只是意味着自己可以在“鄙视链”上有一个更高的位置。
所以说,新标准的出台让人欣喜甚至眼前一亮。
但是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个标准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学生自古就擅长考试,除非没标准,只要有标准我们就能做到极致——标化考试我可以把题库背下来,SAT考到2400,课外活动我可以按照申请攻略一项一项来做,你说要学钢琴、小提琴,我可以考到十级,你说要会高尔夫,我也可以打到专业水平。
所以,当这个标准出台之后,会不会学生只是为了申请而去做公益、做社区服务?
当“领导力”不再成为大学录取最高标准后,什么品质才能成为接下来我们应该培养的独特魅力呢?
我觉得,最好的公益,是学会“爱”与“尊重”,并去传播它,让世界拥有一种变得更美好的动力。
我们的孩子都很聪明,也很有知识,很有见识,你们可能已经走过几十个国家,懂几国语言,读过古今中外无数的名著,甚至在某个领域已经有了专家级的水平。
因此,你们很自信,看到错误的东西一定要激烈批判,看到愚蠢的言行也一定要尽情嘲讽——这也是青春、激情和生命力。
年龄越大、阅历越深,越意识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越能体会古人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你不知道你嘲讽的那个溺爱孩子的母亲,正在为孩子的疾病而肝肠寸断;也不知道你嘲笑的那个矮胖的女同学,正在服用激素类药物,顽强地与病魔做着斗争;即便是郭沫若、汪精卫,也有他们无法逾越的人性弱点和不得以的苦衷……
之后,再看到一个“坏人”,不会义愤填膺,愤怒仇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评和鄙视;听到一句“蠢话”,不会尽情嘲弄,而是看看它背后有什么情境——“坏人”之所以成为坏人,可能是源于他们的人生际遇,可能是残忍的父母、恶劣的环境,让他们过早地看到生活的狰狞。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着相当复杂的背景和非常深刻的无奈,如果我们自己身处其中,可能未必做得更好。
了解了世界的黑暗,如果依然想改变世界,那才是真正强烈的动力。真正的乐观不是天真盲目的乐观,而是在看过了最黑暗的角落后,依然保持着向往美好的纯真。
岳云鹏曾在节目中曾谈到自己未成名时所受到的伤害,回忆做服务员时遭受的不公,已成名的他还是忍不住飙泪,“凭什么你伤害我,我还要感激你?”这不是我们常见的鸡汤段子,但却是更真实的事实。
我们的世界仍然不完美,仍然会有很多伤害和不公,而作为每一个微小的个体,我们身处在这样的世界中,能做的也许真的有限。
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
在面对更弱势的群体时,能不去伤害,能保持一份尊重:屠格涅夫看到路边有一个残疾的乞丐,当他去摸钱袋的时候,却发现空空如也,他很不好意思,紧握乞丐之手,说“对不起,兄弟,我没有带钱……”乞丐双泪长流,口中呢喃“先生,谢谢您,这也是一种施舍……”
学会体谅,然后,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身边的那些伤害你的人也好、称赞你的人也罢,都是成长路上的过客,我们的目光可以放在更高远的目标上,它让我们的人格变得强大。
所以,真正的公益,不一定非要像扎克伯格一样捐出450亿美元,也不只是去照顾疾病患者、孤寡老人,更重要的是可以传递一种价值观——爱与尊重,让身处绝望中的人重拾生命的尊严。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让世界更美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