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新闻

积极的情绪,自信的孩子


尊敬的王院长,各位家长下午好!今天我将基于积极心理学原理,做主题为积极的情绪,自信的孩子的分享。

首先,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要想了解什么是积极心理学,我们先去看看什么是消极心理学。在积极心理学被提出之前,心理学家们多关注于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童年创伤等等,他们致力于修复损伤。与传统的心理学关注问题不同,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势,积极的心理体验,致力于给人力量,体验幸福,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发展的倾向,他的目标是努力让正常人和天才生活得更美好。用书院的一句话概括呢,就是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常者不平常。

那么,基于这样的积极心理学,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能呢?今天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分别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目标、如何达成目标。

如果不能理解孩子,那些所谓的办法都是空中楼阁。

第一部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首先,我想带领大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理解孩子。我将从两个角度和大家分享,第一个是心理需要的角度,第二个是情绪的角度。

一、三大基本心理需要——孩子积极成长的营养

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提出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地有学习和探索的倾向,维持这种倾向要满足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他们提出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分别是关系的需要、胜任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

关系的需要是指孩子有与他人连接,爱与被爱的需要,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以及和他人的亲密感。在书院里院长常常和我们老师说,“要让孩子喜欢你这个人,喜欢你的课堂,继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这就是体现对孩子关系需要的支持。

胜任的需要是指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我能,我可以”,我对环境是有影响力的。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两周不来上学孩子的故事,在我和他的沟通过程中,他说道在课堂上都听不懂,做的题目也都不对,就像被关禁闭一样,很痛苦。这就是典型的胜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例子。

自主的需要也很好理解,孩子在生活中做什么事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被控制、被强压的。在行动中感觉到选择感,对自己行为有控制感和心理上的自由。

这三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孩子的内在动力会受到破坏。当孩子缺乏动力和活力,我们可以回过头看看这三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二、理解孩子的“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我们都好理解,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孩子那些让人头疼的消极情绪的秘密。我们在生活中对积极心理学有一种常见的误区,即积极心理学就意味着一味正面积极,反对消极情绪,事实并不是这样。积极心理学教会我们觉察和理解人的消极情绪,在知道发生什么的基础上去应对和采取行动。今天和大家分享3种孩子常见的“消极”情绪:焦虑、生气和悲伤。

焦虑是我们在面对压力和不确定事情时的一种忧虑、紧张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比如,到了新环境孩子会焦虑,考试孩子会焦虑,这些都是正常的。包括马上要开学了,很多老师也有些焦虑,这也是正常的,所以面对焦虑的第一步是要理解和正常化它。

并且根据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当我们处在中等水平的焦虑时,学习效率最高,也就是说适当的焦虑是有意义的。当学生出现焦虑情绪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们有时候会对孩子说“这没什么可焦虑的,不用担心”,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应对焦虑十有八九是不管用的。那怎么做呢?首先,帮助孩子接受焦虑的情绪,告诉他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老师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可以分享你的经验。其次,和孩子一起聊聊焦虑的背后是什么,害怕的是什么,预测可能的情形,并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整个过程体现你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班上会有焦虑过度的孩子,在面对他们的时候除了以上两点外,我们还要去看看这种焦虑的背后是否存在不合理信念。比如,有的孩子觉得考不好就完蛋了,这种糟糕至极的信念明显是不合理的。那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和他的不合理信念沟通,可以采用苏格拉底辩证法——产婆术的方法与之沟通。即“按你所说……推论因此……再推论到因此……,即所谓的“三段式”推论”,直至产生谬误,形成矛盾,使他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矛盾,迫使他改变不合理信念,最终建立合理信念。“如果你认为这件事糟糕至极的话,我可以举出比这还要糟糕十倍的事,你若遇到这些事又会怎样”。

生气也是常让头疼的消极情绪之一,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往往很有破坏性。生气的心理意义是什么呢?生气具有明显的自我生长功能,其目的常常是出于自我保护或保护所爱的人。最容易引发孩子长时间生气的原因是感觉委屈和遭受了不公对待。那老师在面对孩子的生气时,第一步是倾听和了解,去了解生气背后的事情,他的沮丧,他的委屈。无论对谁,倾听都是最有效的情绪管理方式;第二步是教他们合理表达愤怒,和他一起想出一些破坏性小的方法来愤怒。

同前两种情绪一样,悲伤也有着自己的心理意义。从悲伤中,人们学会欣赏、保护和拥有我们所珍惜的一切。因此,当孩子悲伤时需要你的接纳和陪伴,“有什么好难过的”这种话会让孩子更伤心。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悲伤不会永远停留。

总之呢,要学会理解和接纳消极情绪,知道它背后发生了什么,并去面对它。对孩子是这样,对我们自己也是这样。

第二部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家之父塞利格曼有这样一段话,他说“养育孩子,绝非仅仅指出他们错在哪里,而是找到孩子的优势,发现他们美好的一面,并让孩子发扬这些优势和美好,帮助他们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积极特质的领域。”

我们花费很多时间纠正孩子的错误,尝试帮助他们提高,但在塞利格曼称之为“显著优势”的辨识和评估上努力不够。我们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帮孩子纠错,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还应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并去应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塞利格曼提出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6大美德,分别是智慧、勇气、仁慈、公正、节制、卓越,这24种人格特质被称为最强大的优势。

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发现孩子的优势,培养他们的积极人格。

第三部分:如何达成目标

一、支持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

我在第一部分和大家分享了孩子的三大基本心理需要,这是孩子积极探索所需的营养,教师作为孩子成长环境的一部分,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为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提供支持呢?

教师对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支持表现为三个方面:自主支持(autonomy support )、结构化(structure)以及情感卷入(involvement)。

1、对自主的支持(autonomy support)主要和自主需要的满足有关。

你所设计的活动是和学生兴趣相结合的,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他有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自由。这一点是和昨天李主任和我们分享的教师备课指南中如何探标的内容是一致的。

前人研究将自主的支持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在自主支持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选择和培养学生的内部资源,如整合学生的内在兴趣 。选择包括允许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或他们认为重要的任务,而不是控制学生或者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一点在汉开的教学中处处都有体现,比如校本课程的选课,比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作业,再比如昨天李主任和我们分享的物理组设计的精彩有趣的物理活动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这些都体现了自主支持。

第二,教师注重事物与事物间的联系。也就是李主任昨天强调的知识与知识间要建立关联。

第三,教师尊重学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允许批评和使用信息性语言来要求学生而不是用控制性的语言。

对于第一点,允许批评。作为大人的我们也会犯错,情绪也会失控。让孩子明白,我们也因此觉得很沮丧,也曾因严厉批评他们或彼此说一些很苛责的话语而尴尬,告诉孩子我们觉得很抱歉。我们并不会因此失去对孩子的威信,相反我们会因此增加自己的威信,因为我们是否权威完全取决于孩子是否尊敬我们。

2、提供结构(Structure)主要和胜任需要的满足有关。

提供结构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提供明确的要求并给以支持和帮助。提供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教师向学生提出明确、详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一致性,包括回应的一致性和态度的一致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指导,例如监督他们的学习,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以支持,以及教师向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并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及时地做出调整。

3、情感卷入(Involvement)主要和关系需要的满足有关。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花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并表达快乐,那么学生将感受到和教师间的连接感。教师的情感卷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表达对孩子的喜欢和关心;第二,理解学生,理解易说难做,我们除了去了解孩子的性格、习惯、行为方式之外,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两点,第一点是对孩子消极情绪的理解,第二点是关注孩子的兴趣,问问他们是否喜欢看什么,了解他们喜欢哪位运动员或名人,表现的热情一点,不要急于评价,这非常易于拉近你们的关系。第三, 教师愿意在学生身上投入资源(如,时间、精力);第四,教师能为学生所依赖并能为他们提供帮助。

二、关注优势,欣赏孩子

我们花费很多时间纠正孩子的错误,尝试帮助他们提高,但在塞利格曼称之为“显著优势”的辨识和评估上努力不够。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国外两个关于关注优势的项目。在美国施特拉斯港积极心理学课程中开设了优势课程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学会用新方式运用显著力量。

第一,认清自己的优势。在第一节课上学生要在填写优势特质问卷前,写下他们处于最佳状态时的故事。当学生得到他们的VIA结果时,学生们对照着他们的优秀品质,重新读以前的故事。几乎每个学生在他们的故事中都发现自己两个以上的优秀品质,大部分甚至发现 3个。带着优势去成长会发现更多的可能。第二,学习如何使用优势来战胜挑战。

在英国部分学校和澳大利亚墨尔本部分学校开展了“庆祝优势”项目。该项目建立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故事和节日庆典活动,引导儿童和青少年在讲故事和庆祝活动中发现自身优秀品质,同时也发现他人优秀品质。

在这两个项目中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通过讲故事来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势。这一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比如每天可以让学生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锦囊卡,发现自己的优势,也看见别人的优势。在培训手册上我分享了我设计的一个发现你的优势的活动,供各位参考,由于时间关系不详细说。

首先,请大家想一个自身的积极品质,同时想一个与之有关的故事,能体现这一积极品质的,并将他们写下来。然后,将你的故事念给旁边的老师。说的人讲完之后思考在重新讲述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哪些品质。听的人要以倾听的姿态,带着这两个问题去听:

  1. 我在你的故事中看见________优秀品质
  2. 2)这对我的人生有________启发

找到这个优势之后,我们来看看我们如何使用这个优势。请大家填写自己优势的过去现在未来清单:

  • 过去:写1个你印象最深刻的你利用该品质战胜困难的故事
  • 现在:生活中目前的困难是什么?利用该品质你可以做些什么?
  • 未来:这个品质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对自己的人格优势感兴趣的老师回去可以做一下给大家准备的VIA特质优势问卷,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在现场做了。

三、创造积极的班级氛围

1、积极情绪分享

积极情绪的体验越多的人,越幸福,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上述所说的积极人格。接下来,和大家分享积极心理学及一些学校实践所提出的3个增强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3个练习。

第一,感恩拜访。闭上眼睛,请你回忆起这样一个人,他曾经做过很重要的事情,使得你的一生往好的方向改变,而你从来没有正式感谢过的人,必须是还健在的。好的,请睁开眼睛,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找到了这么一个人。写一封300字的感谢信,给他们打电话,说要去拜访他们,不用说为什么,登门就行 向其读这封感谢信,每个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很感动。研究发现一个星期、一个月、三个月之后,再进行测试,这些人变得更开心,不那么抑郁了。如果你愿意的话,今天回去你就可以做这样一个感恩拜访。对赛里格曼提出的感恩拜访练习,很多学校会以感谢信的方式来进行操作。

第二,三件好事情练习。写出每天发生的3件好事情,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从3方面对每件事进行反思:

  1. 这件好事为什么会发生?
  2. 对我有什么意义?
  3. 我怎样做才能让这样的好事情更多的发生?

对于这个方法其实是书院有些班级在使用效能手册时是有在做类似的事情的,回顾这一天发生的好事情。那么这个练习完全就可以和我们的效能手册结合,每天晚自习最后一节课时对今天的生活进行“三件好事回顾”。

第三,上课的第一个问题。在澳大利亚基朗文法学校,每天学生上课时的第1个问题就是讲述他们昨天发生了哪些好的事情。老师会问“孩子们昨晚过得怎么样?”,孩子们乐于分享他们简短的事情,比如“我昨晚吃了我最喜欢吃的苹果派”或者“昨晚和哥哥打球我赢了”。带着快乐的心情,开始对一天的渴望。

2、做一个拥有成长思维模式的老师

有成长思维模式就有固定思维模式,这二者的关键不同在于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被改变的。具体而言,有以下8点不同:

规避挑战
痛恨变化
关注限制
改变现状上无能为力
不接受批评
喜欢呆在舒适区
有时候觉得努力没有用
毕业后无需过多学习

勇于挑战
拥抱变化
寻找机会
凡事皆有可能
珍视反馈、主动学习
喜欢探索新事物
每次失败都是一堂课
学习是终身的

成长思维模式对我们的有哪些启发呢?一方面,对于自身而言,首先在认知上有这样的意识: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改变的。其次在生活中不断地自我觉察和调整。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拥有“成长思维模式”的老师又是如何对待学生的呢,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模式呢?

卡罗尔·德韦克在她的著作思维模式的第1章中精辟论述了优秀教师的品质,优秀的老师内心都拥有成长思维模式:

  • 他们能创造出一种温馨的,具有包容性的氛围;
  • 对每个孩子的需求都作出回应;
  • 与孩子交流时他们会传达这样的信息,即坚信孩子具备某种潜能,并为孩子取得的进步而快乐

此外,她还建议在表扬孩子时关注孩子的努力和选择,表扬具体的行为过程,而不是说“你真聪明”。在这样的表扬中体现了能力是可以通过个体的努力而改变的。接下来,与大家分享一位记者将德韦克的建议付诸实践的故事:

“我试着采用德韦克推荐的具体表扬模式,每次表扬卢克都具体到他的行为过程。卢克每天晚上要做算术题和朗读拼音,只要注意力集中,两项作业都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但问题是卢克很容易分心。所以在作业问题上我表扬他注意力集中,可以做到中途不休息。足球赛后,我夸他传球技术不错,而不是泛泛的一句‘你真棒’!如果他努力抢球,我会肯定他的努力。正如研究所承诺的,这样的表扬方式很奏效。”

第三部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

一、批评的正确打开方式

1)问题是问题,人不是问题

将问题和人剥离开,在批评孩子时要更加具体而不是全盘否定,批评他的行为而不是品质,例如不要批评孩子懒惰、自私、无能,或者“你一点都不关心别人”,同时尽量不要使用“老是”、“从来”之类的词语,批评时最好用“我”开头的句式,即为“我觉得”,而不是“你从来不”。

2)三明治式批评

  1. 首先认可孩子的努力;
  2. 然后给出批评和指导;
  3. 最后可以肯定孩子经过努力下次做得更好。

3)批评的最终指向:解决问题

我们时常会在很愤怒的情况下去批评孩子,这个时候孩子也会变得气氛、争辩不休、固执、叛逆。争辩只会引来更多争辩,如果我们经常跟孩子争吵,孩子只会越来越擅长吵架,别再争吵了,让孩子参与进来,共同解决问题。

4)批评的双向道:承认自己的错误

作为大人的我们也会犯错,情绪也会失控。让孩子明白,我们也因此觉得很沮丧,也曾因严厉批评他们或彼此说一些很苛责的话语而尴尬,告诉孩子我们觉得很抱歉。我们并不会因此失去对孩子的威信,相反我们会因此增加自己的威信,因为我们是否权威完全取决于孩子是否尊敬我们。

二、关注优势,学会欣赏孩子

积极心理学家之父赛利格曼指出:“养育孩子,绝非仅仅指出他们错在哪里,而是找到孩子的优势,发现他们美好的一面,并让孩子发扬这些优势和美好,帮助他们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积极特质的领域。”

我们花费很多时间纠正孩子的错误,尝试帮助他们提高,但在塞利格曼称之为“显著优势”的辨识和评估上努力不够。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在看见问题的同时,去发现孩子的优势,欣赏赞美你的孩子吧。

赞美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他们的聪明或天赋异禀,无论成功与否,都要赞美他们付出的努力。我们为孩子感到骄傲,不是因为获得成功,而是他们愿意尝试并为之付出努力。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感谢大家的聆听!

撰稿人 南京汉开书院 顾倩老师  
2019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