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新闻

心理视角
——期中考试后,家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说起考试,我们就会联想到“焦虑”、“紧张”这样的字眼,而这些情绪状态早已不是孩子们的专属词,对于家长而言,面对孩子考试又何尝不是怀揣着复杂的心绪呢?

考试期间,担心孩子的状态,有没有认真地审题啊;回到家,想问孩子考得怎么样,又怕他一句“烦死了”让彼此关系僵化;成绩出来了,或许几家欢喜几家愁,忍不住的唠叨和指责扑面而来,亲子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看见自己的焦虑,与它和平共处

“咋考试后没声音也没图像啦,有点闹心。”

首先,我们要觉察自己的焦虑。除了忧虑、紧张、不安、担心的情绪状态以外,身体常常会表达我们的情绪,比如睡不着、总出汗、心慌、心跳加快,都有可能在和我们说“我现在有些焦虑了”。

其次,对焦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焦虑是我们在面对压力和不确定事情时的一种忧虑、紧张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对于步入中年的家长而言,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压力,焦虑有时如影随形。对于孩子的考试,家长是处在一个不确定的情境下的,不知道试卷难易怎么样以及孩子考得怎么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另外,我们还应认识到焦虑不完全是坏事,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焦虑是一种信号,自我通过这一信号来采取措施应对危险。当然,过度的焦虑会占用我们有限的认知资源,不利于我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因此,当适当的焦虑来临时,去接纳这一情绪而不是一昧地去抑制它,不妨听从焦虑这一信号去做些什么。当焦虑情绪过度时,可以做一些放松,如呼吸放松、听音乐、运动,还可以通过书写、绘画等方式将这一情绪表达出来。如果需要,也可以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

看见孩子的需要,相信他有能力

“你就是要盯,不盯着你,让你自己一个人肯定就不学了。”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成长倾向。然而积极健康的发展及成长倾向的实现,不是凭空实现的,需要营养,需要环境满足内在的基本心理需要。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那么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哪些呢?

1、胜任的需要:指个体对一项活动胜任感的需要,个体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感到自己对环境有影响力,并能够完成某种活动。

2、自主的需要:指个体有自己管理体验和行为的愿望,有体验到自主性(如,个人意志、发表看法)的需要,它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3、关系的需要:指个体有和他人连接,爱与被爱的需要,在行为上,关系的需要表现为寻找依恋,体会安全感、归属感以及与他人的亲密感。

家长有时候对孩子是十分不放心的,如上述对话所表现的那样。而这种不放心、不允许就使得孩子自主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就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机,以至于表现成对学习没什么兴趣或是没有自理能力。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培养孩子独立,放手让孩子走。”,美国普利策获奖女作家安娜·昆德兰如是说。中国也有句古老的名言,“父母在,不远游”,但这句后面,其实还有“游必有方”,这个“方”,既指方向,也指方法,孩子的方向和方法来自于父母的正确引导。

问题是问题,人不是问题
——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

“你怎么这种题目都会错?怎么这么笨!”

当人们把问题当做自身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人际关系的本质时,他们就会产生无力感以至于很难改变。在家庭中,对问题的责难只会对孩子产生压制或僵化的作用。如上述对话中,不会做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去面对。但如果不会做等同于你这个人很笨,就会让人产生无力感,对自己失去信心。长期以往,会逐步形成“我是一个很笨的人”的自我身份认同。

叙事治疗认为问题是问题,人不是问题。把人和问题分开,可以激励儿童面对并减小困难,当孩子不再与问题画上等号时,他就有能力去面对这个问题。对于家长而言,当把个人和问题之间的距离拉开时,家长就能思考问题对生活造成的影响,然后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修正彼此的关系。在个人与问题的空档中,责任、选择和个人的力量便能够得以施展。

正如清华附中老师给家长一封信写道的那样“请和孩子在一起打败问题,千万不要和问题在一起,打败孩子”。当然,对待孩子是这样,家长对待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问题是问题,人不是问题。

先看见自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看见孩子,相信他有积极健康成长的倾向,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营养品的角色,满足他们基本的心理需要;最后和孩子在一起去面对问题、困难和挑战。

撰稿人 南京汉开书院 顾倩老师(汉开心理学教师)  
2018年11月16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