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使命
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之师。在班级里唤醒生命,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陈宇
作者简介:陈宇,知名班主任工作研究专家。《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专栏作者。著有《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班主任工作十讲》《学生可以这样教育》等。
作者心语
从〖合格〗到〖优秀〗
从1990年到2007年,我在教学岗位上安安稳稳地度过了17年。
做班主任工作,每天和学生接触,看着他们成长,确实有很多感触。带班时也常有一些灵光一现的“神来之笔”。我常常会为一个小小的创意而兴奋好几天。再往后,就这么过去了。新的事情不断发生,过去的事渐渐淡忘,年复一年。
但是,2007年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学校让我接手一个很差的班级,而当时我刚刚离开了班主任岗位:实在做得心灰意冷,不打算继续做了。经不住领导的劝说,我二次上岗。没想到,正是这个班级,彻底改变了我,让我对班主任工作“大彻大悟”。从那一群谁都看不惯的“差生”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要带着他们走出泥潭,同时也要自我救赎。
带班的过程是艰难的,特别是带那样一个特殊的班级。值得欣慰的是,学生给了我很多的情感回报。与以前带班相比,辛苦的程度大大增加,而且我还多做了一件事:把这个艰难的过程记录下来,并且不是简单地记流水账,而是融入自己的想法和感悟。我把这些文字放在博客里。我每日书写,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积累了近百万字。很多人通过我的博客,知道了有这样一名班主任,带着这样一群学生,为不虚度每一天时光而做着顽强的努力。我之所以这样记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当时我已经40岁,我以为那将是自己最后一次做班主任;如果再像以前那样只做不写,那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生涯将不会留下一点儿痕迹,将来回首往事,真要遗憾了!但不管怎么说,当时也就是记录而已。尽管我认为有点儿价值,读者也爱看,但没想过有一天那些文字会变成铅字,出现在其他教师的书桌上。然而,机缘巧合,其中的部分文字结集成书,并取了一个很励志的名字《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
说到励志,我觉得我不需要和老师们专门讲别人的励志故事,我自己的经历就很励志。不是名牌大学毕业,也不是特级教师,虚度了多年光阴后,40岁才开始努力,41岁发表第一篇文章,43岁出版第一本专著…我的身份,至今从未变过——一名普通教师。一个人努力,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不向命运低头,不在乎周围人异样的目光,是我今天能有点点成绩的最大原因。班主任,一定要先给自己励志,不然就不可能做了20年以上还不倦息。
《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出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师之手,写的都是凡人琐事,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数年里一再加印。它之所以打动了一些读者,我想,是因为那些文字都是我自己的心声一一流畅、自然、真实,很多班主任从书中读到了自己的故事,读出了自己的影子。所以,与其说这是读者对我的理解,不如说是班主任们对自己的理解。
此后,我又出版了《班主任工作十讲》《学生可以这样教育》《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等专著。今天回看《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依然有相当多的文字能够打动我。所以,我欣然接受了对这本书的改编再版计划。这本书最初的读者已经成长起来,而新班主任还在源源不断地充实进这支队伍。我想,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对他们仍有参考价值。
我希望,这本经过全面修订的《从合格班主任到优秀班主任》,同样能给新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能使更多班主任从“合格”进入“优秀”的行列。
“弹钢琴” 工作法
很多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重要原因就是班主任每天需要做大量常规管理工作,这非常繁杂、琐碎。从清晨开始,一直到下午放学,一直忙个不停。有些学校,还有晚自习和住宿管理。下了班也不得安宁,需要随时准备接听家长的电话,应对突发事件……这一切不仅对班主任的体力是个考验,更重要的还在于会给班主任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令班主任疲惫不堪。
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业成绩、升学状况、竞赛获奖情况、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学生家长的认可,会给班主任带来一定的成就感,可以使班主任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职业幸福感,但烦琐的日常工作仍然会使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
对班主任来说,辉煌是暂时的、偶尔的,疲惫是持续的、常态的。但最能体现班主任教育智慧的恰恰是这些平凡而琐碎的常规工作;优秀的班主任能够把一件件小事做出艺术来,在平凡中见伟大。
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有的班主任从早忙到晚,工作也未见得有多少起色,而有的班主任看似不怎么费力,效率却很高?
实践出真知,我们必须在常规工作中学会做常规工作的方法和智慧。这些方法和智慧经过思考和总结,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就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文中,把开展工作比作“弹钢琴”,他指出,要学会“弹钢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接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钢琴有人弹得好,有人弹得不好,这两种人弹出来的调子差别很大。
这段“弹钢琴工作法”的论述,很形象地指出了我们应该如何艺术地处理繁杂工作一既要全面观察,又要重点关注,围绕中心,各项工作要配合好,不能蛮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需要合理分配。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在每一段时间都要有工作的重点,在各项待处理的事务中也要有一个中心工作。对出现的间题,在处理时也要分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等等。
从循规蹈矩到超越常规
相对于教育中的常规做法些“无法”的班主任经常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解决教育中的难题。
手中“无法”的前提是心中“有法”,“无法”并非真的没有章法,而是指教无定法。其实,仔细研究一些使用非常规方法的案例,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虽然“出乎意料",但一定“在情理之中"。“非常规”只是相对于通常的做法而言的,形式虽有不同,但一定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非常规方法并不是班主任刻意生造出来的,也不是本来就存于班主任的头脑中的,而是班主任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境生成的,有的在瞬间完成,有的则经过深思熟虑。这些做法都很好地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但并不具备可复制性,有时一种方法只能用一次。但有智慧的班主任的非常规方法不仅不是偶尔为之,还会经常涌现,因为产生这些方法的源泉不会枯竭。只要班主任在继续工作,他对教育的思考就不会停止,突破与超越,已成为一种习惯。
非常规方法只是一种圆融、变通,虽然运用了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想维,但也只是用更为巧妙的策略达到教育效果,不能为达到目的而伤害学生或家长的人格和尊严。非常规方法只针对具体情境下发生的事件。
既然非常规教育方法一般不可复制,那么为什么我们对此还特别有兴趣呢?不仅是因为那些很给力的非常规故事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戏剧化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能透过表面的“非常规”读出实质的“有规律”。分析这些方法的共性和实质,能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做一些提炼、整理,可以为今后遭遇类似情况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非常规方法的价值就不大。我们要学习的是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的做法要努力拥有做教育的“大智慧”,那么什么是教育的大智慧呢?智慧和技法的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需要弄清楚。在很多案例中,我都在说:“这是教育智慧。”似乎说智慧比谈技巧高出一等。但事实上,在很多案例中,我们很难辨别清楚哪是技巧、哪是智慧。也许,智慧与技巧的差别仅在毫厘之间。
然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差别虽小,却是决定性的。以我个人的判别,智慧和技巧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出发点。技巧只关注技术层面,很少涉及对人们心灵的影响。它以解决问题为最高目标,为达到目的可以采取各种手段。而一旦我们把这些手段从人的成长的大背景中剥离出来,既不了解前因,也不考虑长远的影响,只是将其总结为什么什么法,这种技法其实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说白了,聪明一点儿的人都能想到一些取巧和走捷径的方法。如果把这些作为班主任追求的目标,当然就会走偏,甚至南辕北辙。
教育智慧产生的源头是对学生的爱。有了爱,就会为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苦苦思索,自然就会有智慧,做教育时产生的奇思妙想当然也会不绝如缕。小爱产生小智慧,大爱产生大智慧。大智慧不一定很巧妙,甚至看上去有些愚笨,但从长远来看,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技能,更重的是可以受到教师人格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做教育的境界决定了学生发展可能达到的高度。向往卓越的班主任应该把追求教育境界,以发展人为目标作为努力的方向。班主任只有摆脱了对技法的追求,才有可能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每个人成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但成长一定都需要一些时间,时间和经历会影响思想的厚度。
另外,反复在同一层次上操作根本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学无止境追求无止境,当我们拥有大智慧时教育的灵感和方法就会不断涌现,对教育手段的运用也会纯熟。这时,对事情的处理看似无法,甚至和传统的做法背道而驰,但仔细想来,那些非常规做法恰好暗合了某些教育规律。它们遵循的是人成长、发展的“大法”。正是因为尊重人的个性、注重教育行为的实效性,才产生了教育的个性。
陶行知先生著名的“四块糖”的故事是一个经典的非常规教育案例,看过的人都佩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如果陶先生不是真正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技法”是怎么也不会想出来的。在现实中,我们也有班主任效仿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做法,效果却不好。失败的原因何在?是因为学生还不能感受到我们的爱和良苦用心,他们只是利用我们的善良和宽容来掩盖自己的错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