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寻珍

美国有趣的青春期教育课程:面粉宝宝

最近一个朋友的儿子(Kevin,16岁,去年刚到美国念高中)放暑假回来了,听他讲了不少有趣的事情,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关于青春期教育的课程。

高一年级的健康课规定每个学生(大部分都是16岁左右的孩子)去超市购买一袋10磅重的面粉当作自己的婴儿,也可以买两个5磅的面粉当作自己生的是双胞胎。

规则是:在一周的时间里24小时贴身照顾自己的宝宝,不仅要学习如何喂养和打扮宝宝,还要给自己的宝贝制定将来的学习和财务计划……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宝宝托付给其他人照看,面粉包装袋视为婴儿的皮肤,如果弄破了袋子,老师视破损程度判定你的宝宝是受伤还是死亡……目的是让这些青春期孩子知道做父母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提醒他们交男(女)朋友要谨慎,三思而后行。考核结果将作为本学期健康课的期末成绩。

面粉宝宝买回来后先在网上抽签确定是男孩还是女孩,结果Kevin抽到的是男孩,然后在网上下载喜欢的婴儿脸谱(Kevin用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打印出来并且贴在面粉包上,Kevin找出了自己不爱穿的衣服给他的儿子套上,还用方便面盒子做了个婴儿床,老师说孩子的床必须舒适,所以,Kevin又用自己的大毛巾把盒子裹起来,看起很温馨的样子才算合格,从此带着他的面粉儿子洗漱、吃饭、上课、逛街、运动……

Kevin说最恼火就是吃饭,因为背上背着书包,老师又不允许把宝宝放书包里说是怕窒息,所以只好一手抱着宝宝,一手去餐台领取食物。

上课的时候允许把孩子放在桌子上,或者教室的某一指定地点,结果Kevin有一次下课时居然忘记了自己的面粉儿子,幸亏及时找回自己的宝宝,否则被健康课老师看见了又该扣分了。

那一周他都没去打球、没做义工、没上吉它课、没逛街购物,甚至取消了早晚都要洗澡和臭美的习惯……

因为背着自己的宝宝做什么都不方便,有一次在寝室,Kevin还不小心弄破了面粉宝宝的皮肤(塑料包装袋),赶紧用胶布补救。

父母问,可否把自己受伤的宝宝拿去偷偷换同学的健康宝宝,Kevin说美国老师精得很,当你第一次抱着自己的孩子去见老师时,老师就会在你的孩子身上盖上一个印章,所以想偷梁换柱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被重罚。

当问到有时带着宝宝跟高年级的同学一起上课时,会不会被哄笑而感到尴尬,他说不会,因为高年级同学也上过这门课程。

最后,Kevin说带孩子太烦了,每天驮着儿子做什么都不方便,他几次都想把这该死的面粉宝宝扔了,但是考虑到这个项目的得分有可能要计入GPA,所以只好坚持下去了。

父母趁机告诉他做父母的艰辛,告诉他还是个婴儿时,爸爸妈妈从来都是每时每秒呵护着他,何况他还要吃喝、拉屎尿、哭闹,而且每天都在长大越来越沉、越来越抱不动,但是做父母的怎么可能嫌弃孩子呢?爱你还来不及呢。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常常会批评一些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但常常收效不是很大。态度来自何处?真实的生活体验!

经历过军训的孩子,在遵纪守法方面更加自觉,是因为他们通过体验,理解了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经历过暑期打短工生活的孩子,在花钱方面会更加谨慎,是因为他们通过亲身的体验,感悟到每一点收获都是如此的来之不易。

学校课程的学习,大都是间接知识的学习,孩子记住了很多的名词和规则,但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其意义。唯有经过亲身的体验,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的素养,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看这个人是否具有无畏无休地体验的信心和勇气。

来源:现代教育报

推荐者:深圳中学 王奕君老师

【宝瓶】

很多父母喜欢用“唠叨”的方式教育孩子,但常常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唠叨一百遍“珍惜粮食”,不如让孩子去体验一次真正的田地劳作——最深刻的教育是“体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