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新闻

王占宝:未来,我来!——在南京汉开书院建校八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未来,我来!

——在南京汉开书院建校八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王占宝 20240506 明辨大厅


老师同学们,节日好!


2016年5月6日,汉开举行办学发布会,发布会上提出了“汉开之问”:


汉开学子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高一在入学十年之后,初一在入学十三年之后,小学一年级在入学19年之后),


那时的中国与世界,

怎样的人可谓人才,

怎样的人生可谓幸福?


不要“新”办一所“老学校”,

不要努力去培养一个将来会被“机器”轻易取代的“人才”。


八年过去了,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了强人工智能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有专家认为,GPT-4在许多专业测试中表现出超过绝大多数人类的水平,而面对尚未公布的GPT-5,有专家称,智商也许能接近天才级别。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手机、汽车等人类目前的工具与环境的结合,带来的场景应用的变革是前人难以想象的。

日前美国AI战斗机揭开了神秘面纱,在不知疲倦、不知恐惧、每天自我学习迭代的人工智能战斗机的面前,未来的空战可以想象……

那么,在这样的趋势下,未来10年、13年、19年之后,汉开学子是否能成为人才,是否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呢?


汉开校庆课程是《致未来的自己》的封存仪式:通过对未来的憧憬、对自己的期待,对当下的追问,来纪念自己的建校日。


致未来的自己,首先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热爱,未来要去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那些事情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让我们实现了人生重要的成就,让我们感觉到最有活力、最能活出自我,让我们体验到人生值得……

致未来的自己,就是把“未来的自己”当做灯塔,指引你思维、行为与创造未来。

致未来的自己,意味着看待问题的视角从短期转向长期。把“过去的自己”、“当下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联系起来,当成接力棒的每一段。


三个“自己”中,最重要的是“当下的自己”。

法国作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尔贝·加缪曾说过,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4月30日,我国搭载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七号飞船顺利返回;5月1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从上海江南造船厂码头解缆启航,赴相关海域开展首次航行试验;5月3号,刚刚发射的嫦娥六号,要从月球背面“挖土”回来。中国航空航天与航海事业近些年突飞猛进,这来自于几十年来、几代科学家们对标国际前沿,整体规划,分段实施,不懈奋斗坚定地“走来”。

雷军在企业家中被称为伟大的沟通者,他是怎样“走来”的?据说他做一次产品发布会,准备期基本上是7-8个月,他的PPT的准备时间不低于半年,会修改若干个版本,会提前一月租下会场,进行各种搭建和彩排。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曾经说过,如果有5分钟时间可用于砍倒一棵树,他至少会花3分钟磨斧头,他的总统生涯也是如此“走来”的。

“未来的自己”,来自于“当下的自己”的持续“走来”。


但是现实生活中,为何“美好的未来”姗姗来迟甚至翘首难见呢?

假如问,你希望未来的你比现在的你过得更好,还是过得更糟?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荒谬:怎么可能有人希望未来的自己过得更糟呢?

但更荒谬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所做的,其实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假如你把希望当做拖延、逃避,当下的自己马马虎虎,该做的事没有做,没有做到位;但是对未来的自己还满怀期待,那不是缘木求鱼吗!

自己现在所有的拖延、逃避都必须由未来的自己买单,都会为未来的自己增加负担,未来就可能做不了更多有价值的事。不断透支“未来的自己”,来满足“当下的自己”的某些虚假的、微不足道的需求,如同前几棒漫不经心后一棒拼尽全力可能还是失望而归,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代民间有个笑话,说有个人吃了一个包子没饱,又吃了一个,还是没饱,于是又吃了第三个,才感觉饱了,于是他“恍然大悟”——今后我只要吃第三个包子就好了,可以省下两个包子。如果到中考、高考时才“发力”与只吃“第三个包子”有何异哉,不就是一个现代笑话吗!


“当下的自己”,步步到位,才能让“未来的自己”水到渠成。

“致未来的自己”,也可以写成“至未来的自己”——向“未来的自己”坚定地、豪迈地走去……


所以,今天我分享的观点是:

未来,我来;我来,才有未来;

现在,就是未来!


谢谢诸君!


南京汉开书院学校
一审 南京汉开书院学校 黄玲芝
二审 南京汉开书院学校 沈 洁
三审 南京汉开书院学校 王占宝
2024年5月7日

相关文章: